封面观点 | 治理逻辑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抓手
治理逻辑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抓手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
副秘书长、首席研究员 刘文富
(资料图)
配图 刊登于2023年7月14日《全球智库动态》研究报告(2023年卷第133期)的原文截图
2023年7月4日召开的十二届上海市委三次全会决议指出,“深刻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底层逻辑”“把技术逻辑、市场逻辑、治理逻辑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治理逻辑”一词,厘清其基本内涵与主要抓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治理逻辑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治理理论发展迅速,形成了诸如参与式治理、合同式治理、协同式治理等更为具体的理论视角。
实际上,我们研究国家治理、公共治理,主要研究“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治理逻辑”应包括:政府、企业、公共组织和社会大众等主体,共同形成平等参与、协调发展的有机治理体系。
治理逻辑的核心是权力问题。曾经担任《外交政策》主编和世界银行执行董事的委内瑞拉学者纳伊姆认为,“权力有四种不同的作用渠道:威力、准则、游说和报偿。威力是强迫人们做他们本来不会做的事情,准则是运用道德义务的力量,游说是说服的力量,报偿是运用诱惑的力量。”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巴西前总统卡多佐对此都表示赞同。“威力、准则、游说和报偿”,这四点为研究公共治理逻辑的抓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由此可引申出“社会动员、威信顺和、准则约束、报偿激励”四维一体的治理逻辑抓手。
二、当前公共治理面临很多新挑战
公共治理包括治理进程中的全部组织机构与关系,其主要问题是政府的核心部门如何实现与社会的互动。当前,这些互动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社会动员面临新的挑战。如今,各类社交媒体可轻易传播信息,有的甚至能无限扩展,难以控制,严重时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人们对权威的怀疑和不信任,任何形式的权力分配在人们眼中都不再理所应当”(纳伊姆),使得广泛的政治协调变得更加困难。此外,基层政府沟通的不及时、不彻底、不真实,都会引发社会层面的不稳定。
公共治理的威信受到影响。当前,政府治理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调能力受到挑战,急需对相关权利责任制度进行改革。
公共治理制度建设滞后。社会发展迅猛,使得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制度接续之间出现一些断裂、真空地带。目前,迫切需要推出新的准则,来约束政府的公共治理。此外,公共组织和公众参与治理的准则约束也尚待加强。
报偿激励的作用受到影响。比如,如何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如何构建公共治理的政府调控机制,如何优化公共组织和社会大众的参与激励机制等,都需要高度关注。
三、强化公共治理逻辑的重要抓手
良好的公共治理逻辑是由“社会动员、威信顺和、准则约束、报偿激励”组成的“四维一体”抓手实现的。
第一,强化新时代公共治理的社会动员。“政党想要复苏并提高自身效力,关键是重新获得启迪、激励、动员民众的能力……或者将选择单一性质组织甚至边缘集团作为释放自己政治热情的渠道”(纳伊姆)。为此,必须从企业和市民需求出发,依托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动员渠道,提供高效智慧的政务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努力开展“超时空性”社会动员。
第二,提升公共治理的威信力度。从提升基层政府的亲民性、增强社会突发事件的预见性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基层政府的权威性。政府还应有所担当,提升亲和力、吸引力、号召力等软实力,以完善的服务强化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社会组织的吸引力,树立社会组织的正面形象,提升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同感。发挥企业在公共治理中的主人翁精神,提升企业在治理逻辑中的作用。增加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渠道,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与民众进行友好互动,建立广泛的信任关系。最终,形成政府、社会组织、民众之间的良性治理结构。
第三,严格公共治理逻辑的准则约束。加强公共治理的制度供给,完善新型公共治理制度体系。高度重视构建公共治理公开制度、社会协商制度和责任制度,注意实用性的工作规范建设。推动公共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传统的命令式、运动式、动员式公共治理制度,转向法治型、互动式、规范化的新公共治理制度。推进企业、社会组织与民众参与公共治理的规制建设。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预见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个完备式的公共治理体系,需要乡规民约、个人参与的行为准则,以提升民众参与公共治理的法规心理认同,提高民众对公共治理活动的行动意愿。
第四,优化公共治理逻辑的报偿激励。优化政府部门的公共治理激励机制。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优化政府内部权力运行机制,构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完善公共权力使用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民主、和谐、高效的公共治理。优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激励机制。比如,社会组织可通过互联网公开网民关注的信息、回应网民关切,争取民众的信任,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把市民视为制定公共治理方案的参与者,为民众提供广泛的参与治理渠道,推动公众参与由象征性参与迈向实质性参与,使全过程民主落到实处。
市委文件还要求“把技术逻辑、市场逻辑、治理逻辑有机统一起来”,这三者的关系是:技术逻辑是基础,市场逻辑是关键,治理逻辑是保证。
注:本文推送时略有修改
采编:朱子寒
关键词: